【参考文献】 [1][29][30]石中英.教育学的文化性格[M].太原:山西教育出版社,2007.105、48、188. [2]费孝通.从人类学是一门交叉的学科谈起[J].广西民族学院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1997,(2). [3][5]孟航.西方人类学发展史的再认识与中国人类学的未来一一在"他者"中理解"自我"[J].广西民族研究,2007,(3). [4]王铭铭.什么是人类学[M].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2.24. [6][15][17][18][19][20][21]古塔o弗格森.人类学定位一一田野科学的界限与基础[M].北京:华夏出版社,2005.2-3、74、68、66-67、47、29、36. [7]拉波特,奥弗林.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[M].北京:华夏出版社,2005.211. [8]滕星.教育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:本土经验与学科建构[M].北京:民族出版社,2009.序1. [9][14]陈向明.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[M].北京:教育科学出版社,2000.378、471. [10]张广斌.博尔诺夫的哲学人类学研究范式及其教育意蕴[J].外国教育研究,2009(2). [11]余影丽.关于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的若干思考一一从教育人类学与人类学、教育学、民族教育学的关系分析[A].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[C].兰州:2007-09-01. [12]曹锦清.问题意识与调查研究[J].社会学评论,2014,(5). [13]李太平.教育研究从科学世界转向生活世界[J].湖北大学学报,2015,(1). [16]费孝通.21世纪人类学面临的新挑战[J].广西民族学院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00,(9). [22][23][24]克利福德o格尔茨.文化的解释[M].南京:译林出版社,1999.5、21、30-31. [25][26][27][28]王富伟.个案研究的意义和限度--基于知识的增长[J].社会学研究,2012(5). [31]陈向明.从"范式"的视角看质的研究之定位[J].教育研究,2008(5). [32]艾尔o巴比.社会研究方法[M].北京:华夏出版社,2014.14-15. [33]孙杰远.教育促成人力资源生长一一基于现场和模型的研究[M].桂林: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9. |